文化周刊|演出市场繁荣背后的文化新动能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8 08:30:00    

4月15日,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25中国(成都)演出交易会上,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多项数据及相关报告。根据该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测算,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收入796.29亿元,与上年同比增长7.61%。其中演出票房收入579.54亿元,其他收入216.75亿元。(据央视新闻4月15日报道)

2024年以来,我国演出市场热力十足,呈现供需两旺、稳步增长态势,成为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。演出市场的繁荣背后,是相关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。近年来,从国家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市场繁荣的政策措施,为演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。特别是疫情之后演出场所上座率限制取消、演出审批流程简化、税费优惠等“组合拳”,极大释放了市场活力。北京推出的“大戏看北京”展演季活动,上海实施的演艺新空间认证授牌制度,都是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推动演出市场复苏的生动实践。这些政策措施不仅解决了行业发展的痛点,更营造了有利于创新创造的良好生态。

演出市场的繁荣还得益于消费升级的内在驱动。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,文化消费正从可选项向必选项转变。有数据显示,90后、00后已成为演艺消费主力军,他们更注重体验感和参与感,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。音乐剧、舞剧等原本小众的艺术形式逐渐走向大众,反映出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。这种变化倒逼演出机构从供给端进行改革,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演艺产品。

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演出市场开辟了广阔空间。随着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理念的深入人心,文旅演艺项目已成为众多景区的标配和亮点。从实景演出到沉浸式体验,从张家界《魅力湘西》到廊坊“只有红楼梦·戏剧幻城”系列演艺产品,文旅演艺项目不仅丰富了产品供给,更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正定荣国府“一梦入红楼”沉浸式夜游、成都锦江剧场川剧变脸秀、西安大唐不夜城唐风演艺等,都成为文旅融合的范例。这种融合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了文旅消费水平,更让静态的文化资源活起来,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。

演出场所和形态的创新,也激发了市场的新活力。在传统剧院之外,Livehouse(现场音乐空间)、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。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打造新空间剧场,满足不同观众需求;上海亚洲大厦聚集多个小剧场,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新地标。在演出形态上,沉浸式戏剧、环境戏剧等创新形式不断出圈,《不眠之夜》《新龙门客栈》等沉浸式项目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重构了观演关系。此外,线上演唱会、云端剧场等新业态持续扩容,为演出市场开辟了“第二空间”,培育了新的消费习惯。

未来演出市场如何乘势而上,不断创造新的业绩?行业内需要在多个维度持续发力。内容创作上,应鼓励原创精品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当前一些文旅演艺项目存在内容雷同、艺术水准不高的问题,亟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退出机制。人才培养上,需要加强编剧、导演、舞美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,支持艺术院校与专业院团合作培养适用人才。科技赋能上,应积极探索增强现实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演出领域的应用场景,打造旅游新产品、消费新场景。此外,还应警惕数据造假、黄牛炒票等问题,加强票务监管,打击市场乱象,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
演出市场状态是观察文化消费的晴雨表,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指标。从政策扶持到市场自觉,从坚守传统到创新突破,中国演出市场正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。当更多观众走进剧场、更多精品走上舞台,演出市场不仅能创造更多经济价值,更能成为彰显文化自信、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力量,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。(张晓华)

关注河北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
相关文章:

西安旅游:2024年营业收入约5.82亿元,同比增长5.88%04-19

2025法国电影展映·武汉站启幕04-19

鹰眼预警:红旗连锁应收账款/营业收入比值持续增长04-19

鹰眼预警:中大力德营业收入下降04-19

成都红旗连锁2024年营收101.23亿元 净利润为4.77亿04-19

智汇矿业赴港IPO 拟募资强化主业04-18

居然智家董事长被留置,身价超百亿04-18

春来杨柳 万物复“书”~04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