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规民约的概念源自 中国古代社会。在没有现代法律和执法机构的乡村中,村民们通过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持社会秩序和生活规范。这些规定虽不具备国家法律的正式效力,但在乡村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道德感召力。
关于乡规民约的具体出处,有如下记载:
《吕氏乡约》:
由北宋蓝田人吕大忠等人制定,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“村规民约”,对后世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甚大。
《周礼》:
其中包含了乡里敬老、睦邻的约定性习俗,是乡规民约的早期形式之一。
郭寨村乡规民约:
南宋时期,郭寨村的两任党支部书记在1981年制定了包含八条“乡规”和六条“民约”的乡规民约,强调集体主义、孝老爱亲等美德。
这些乡规民约在不同时期和地点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、促进乡村文明的作用。
相关文章:
“95后”村官爆改乡村?04-12
新县:茶香四溢引客来 茶旅融合促振兴04-11
“文明实践+”模式 云浮市郁南县东坝镇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04-09
带动消费超70万元!儋州这场球赛生动诠释乡村振兴喜人成果04-08
农业强国规划!广袤乡村将变样04-08
【乡路上,感受脉动中国】串珠成链 “新火线”点燃乡村振兴梦04-03
以文化清泉涤荡心尘 铸就新时代廉洁之魂04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