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莆田市秀屿区纪委监委 郑汗尔)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,要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执着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,一体推进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,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。如何将“三不腐”体制机制建设与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深度融合,在科技赋能监督的同时唤醒干部内心的道德律令,成为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命题。
“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”两千年前孔子的治国箴言,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焕发思想光芒。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的廉洁文化,不仅是先贤智慧的结晶,更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锤炼党性的精神富矿。从《周礼》的“六廉”规范到《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》,从“公生明,廉生威”的古训到“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”的体制机制,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深度交融,正为反腐败斗争注入穿透时空的思想伟力。
以“慎独”之境筑牢思想堤坝。《礼记》有言:“莫见乎隐,莫显乎微,故君子慎其独也。”东汉名臣杨震赴任东莱太守途中,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携黄金拜访,并称“暮夜无知者”。杨震正色拒之,答曰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,何谓无知!”这般“暗室不欺”的修为,恰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“加强自律、慎独慎微”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振。当代党员干部面对“围猎”风险,更需以“慎独”为镜,在私底下、无人时、细微处保持如临深渊的清醒,让“心不动于微利之诱,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成为新时代的政治品格。
以“民本”情怀校准价值坐标。明代苏州知府况钟主政江南十三载,凿渠通漕解水患,削减重赋十五万石,《明史》载其“锄豪强,植良善,民奉之若神”。清代廉吏于成龙主政两江时,每日以“屑糠杂米为粥”充饥,却将俸禄尽数救济灾民,临终仅余粗布官服一袭。这种“克己奉公、一心为民”的精神,在当代共产党人杨善洲身上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。他退休后扎根荒山22载,把5.6万亩荒山变成了价值3亿元的莽莽林海,并无偿移交给国家,用满手老茧诠释“党员干部要和群众苦在一起、干在一起”的铮铮誓言。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:唯有将“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”镌刻于心,方能在权力考验前守住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的初心。
以“法治”思维构建制度藩篱。《韩非子》云:“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。”唐代《唐律疏议》首创“六赃”罪名,明代《大明律》细化“监守盗”惩处,古代法治智慧为当今制度建设提供历史镜鉴。张伯行任福建巡抚时颁布《禁止馈送檄》,以“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”的律令整肃官场,而今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以“负面清单”形式划出行为红线,辅以大数据监督平台构建“制度+科技”防控网,实时捕捉“微腐败”痕迹。当传统文化中“六赃治吏”的刚性法度,升华为“制度治党、依规治党”的制度体系;“法立,有犯而必施”的刚性原则升华为“数据铁笼”的技术监督,不变的是对权力滥用的制度约束,进化的是“制度治党”的系统化治理效能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,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,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,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,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。”从包拯“不持一砚”到焦裕禄“不占公家一分钱”,从海瑞“布袍脱粟”到谷文昌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廉洁文化的基因密码已深深融入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,我们既要让《周礼》中“六廉”治事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,更要以“得罪千百人、不负十四亿”的魄力推进反腐败斗争,让传统文化中的清风正气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强音交响共鸣,共同绘就“海晏河清、朗朗乾坤”的时代画卷。
来源:福建日报客户端
相关文章:
商南县卫健局:“五字诀”掀起学习贯彻县“两会”精神热潮04-03
以文化清泉涤荡心尘 铸就新时代廉洁之魂04-02
让新时代廉洁文化蔚然成风(专题深思)04-01
4月1日起,福建将进入法定汛期04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