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末的最后一个周末,第八届2050大会如期和大家见面。来自全球各地、各行各业的年青人不约而同聚集到杭州,围绕科技、人文、艺术等领域,开启一场三天两夜不打烊的线下见面会。
2050大会是一个以“年青人因科技而团聚”为愿景的非营利活动,由杭州市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与全球志愿者共同发起。自2018年起,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完整周末,大会都会在杭州的云栖小镇举行,旨在通过营造轻松、平等、包容、自由的线下会面活动氛围,让青年科技爱好者团聚并交流各自的想法和创意。
和往年一样,今年的2050设置了青年团聚、新生论坛、探索空间、热带雨林、思想约会、热力运动、青春舞台、星空露营等十大主题。整个大会有106场活动,394个分享,日均流量达2000人。人们可以围绕宇宙科学、航天技术、AI、激光通信等方面畅所欲言。

4月26日,记者在云栖小镇的广场上看到,一枚从文昌中心出发长30多米的火箭静静躺在地上,成为最硬核的“迎宾装置”。火箭左侧,一群学生正拿着颜料在火箭筒上涂鸦,右侧则陈列着平移无人机、遥感卫星等航空航天设备,仿佛一场露天科技博物馆。

“我期待这场大会很久了,这里有很多体现科技前沿的产品,体验下来都很酷。”来自上海的初中生小宇于两天前来到杭州,和父母在西湖边订了一间房间。“听说杭州小学生们都有春假,我们特意提前请了两天假出来,趁着学业没那么紧张,也想错开人流,带着孩子看看杭州美景,通过2050大会拓宽下视野,早点‘造梦’。”小宇的妈妈和记者分享道。


当天,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、多型号火箭和卫星模型、卫星发射动态大屏等前沿科技展品集中亮相,吸引众人打卡。
“我们这款产品可规划航迹自主飞行,也能配合摇杆手动控制,时速约80公里,续航20分钟。”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单人飞行器来自智元研究院,该院高级工程师田聪玲说,研发团队耗时一年多打造出了这款产品,攻克通讯抗干扰、复杂动力学建模等难题,大幅提升飞行稳定性,未来可应用于高层消防、应急救援等场景。


27日一早,场外还上演了赛博晨跑,机器狗、机器人、穿着人类外骨骼设备的机甲选手……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,用脚步丈量朝阳。
值得一提的是,本届大会上,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赠送了一颗SAR卫星模型,跨越2050公里,现场见证与西湖区的携手合作,双方将各自发挥优势,进一步拓展卫星数据出口的行业前景。
相关文章:
全球首个在轨验证星载基站亮相科交会04-27
多个全球南方国家批评美国关税政策,呼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04-27
西湖区重磅发布打造品质城区十大事件04-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