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苏炳添“跑不动”之后:谁来接力中国短跑“破十时代”?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4 18:13:00    

近日,在广东肇庆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第一站上,35岁的苏炳添在100米预赛后突然表示:“今天可能是我最后一场100米比赛了。”

这一幕让无数田径迷心头一颤:那位在东京奥运会上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、成为首个闯入奥运会百米决赛的中国“飞人”,似乎即将挥别个人巅峰赛道。

苏炳添的转身让人追忆起过去十余年间,中国短跑领域从无人跑进10秒,到“破十集团”先后登场的激昂历程,也让人真切感受到——当第一代“飞人”告别舞台,下一个“破十时代”什么时候来,成了迫在眉睫的追问。

新华社照片,肇庆(广东),2025年 4月11日,广东队的选手苏炳添(左二)在男子100米预赛中冲刺,他最终以10秒49的成绩晋级。 当日,2025年全国田径大奖赛(第1站)在广东肇庆拉开帷幕。 新华社发(刘春林摄)

黄金一代谢幕:从“破十”高光到英雄迟暮

如果以2013年张培萌在莫斯科世锦赛上跑出10秒整创造全国纪录为起点,中国男子短跑正式叩开“破十”大门;随后苏炳添、谢震业又先后迈过10秒的门槛——那是中国短跑最闪耀的“黄金一代”,也是对“黄种人能否在百米赛道与欧美对手一搏”质疑的最好回击。

东京奥运会上,苏炳添9秒83改写亚洲纪录、史无前例地站上奥运百米决赛跑道,成为这一代飞人的“封神”时刻。

然而,竞技体育没有“永动机”,岁月的磨损、伤病的侵袭让这批老将的状态不可逆地出现下滑。如今,苏炳添几乎确认只会在今年全运会的4×100米接力赛上再次亮相,谢震业在本次肇庆站也仅跑出10秒33,排名第五。加之张培萌早已退役,这一批曾撑起中国百米辉煌的“黄金一代”,正走向正式谢幕。

当下难题:新生代尚未挑起“大旗”

人走茶未凉,关键要看谁能接过“破十”衣钵。回到本届肇庆站,全国选手普遍在10秒10开外徘徊,唯一掀起波澜的是江苏选手陆伟一——10秒18摘金,暂列今年国内成绩之首。然而,10秒18在亚洲层面只能算优秀,还未达顶尖:日本的萨尼布朗连续第三年突破10秒,近期更跑出9秒96,柳田弘一、爱宕赖等一批日本年轻选手也稳定在10秒10左右。

与此同时,中国阵中虽不乏有天赋的“后浪”,但他们面临着太多未知和风险:24岁的陆伟一三年内从10秒39提高到10秒18,进步迅速,起跑反应灵敏,大赛心理素质也初步显现。然而,他缺少国际赛经验,仍需在亚锦赛、钻石联赛等高压场合中历练;18岁的曾克理,青年赛拿下10秒15的“爆表”成绩、一度被视作中国百米下一位“天才型选手”。可在本次肇庆站却失常发挥,凸显其成绩波动性大,还需要在稳定性、赛场心态上好好磨炼;21岁的邓信锐在室内赛60米能力突出,但100米个人最佳停留在10秒23,能否延长后程速度耐力,尚待检验。

回顾过去几年,陈冠锋、何锦櫶等年轻人也曾被寄予厚望,但都未能完成对“破十”前辈们的接棒;这背后,青训体系和科学化训练的断层,或许比表面伤病更能决定新人们的走向。

“昙花一现”之痛:从青训断层到科学化缺失

苏炳添、谢震业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田径的“英雄”,背后有多位中外教练的指导、长期系统的技术打磨,也离不开复合型团队所提供的康复、营养、心理支持。而国内不少年轻选手,多数还处在省队传统训练模式下,缺乏更精密、更个性化的专项优化。

当下中国短跑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:青训体系断层。日本的高中、大学、职业俱乐部三级联赛不断推陈出新,一批初生牛犊在20岁前就累积了丰富的大赛经验;而中国大多省市选拔依旧相对封闭,身体天赋可观的苗子或许因为缺少平台而被埋没;数据驱动不足。苏炳添团队乃至美国短跑训练都很强调“冠军模型”的毫米级调整,比如步幅、扒地角度、起跑反应等精细数据。而很多年轻选手依然停留在“凭感觉训练”的阶段,导致后续无法再进一步挖潜;国际对抗机会匮乏。无论是陆伟一还是曾克理,在国内或许能跑出好成绩,一旦面对亚洲、欧美强手等真刀真枪的较量,还缺少扛压能力和经验积累;过早商业化与职业化困。一些年轻选手在成绩稍有起色后,可能过多参与商业活动,难以保证系统训练。

当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“昙花一现”就成了中国短跑新秀身上的常见现象。没有对症下药的解决方案,很难孕育出新的稳定“破十”选手。

下一个“破十时代”,先要“重构体系”

一个项目的崛起,需要几代人的钻研。苏炳添在其学术论文《新时代中国男子100m短跑:回顾与展望》中就强调了“科技助力”“团队项目带动单项”“青少年选拔培养”等关键要素。面向未来,我们必须让这些成功经验在更多年轻选手身上生根:

我们需要扩大人才选拔与政策扶持。借鉴新疆对艾力西尔的“长周期联合培养”模式,各省市应打破常规思路,通过体教融合、社会俱乐部等路径,多元化选拔善跑、会跑的苗子,避免“埋苗”“抢人”等恶性竞争;我们需要加强科学化、定制化训练。构建全国性“短跑数据中心”,对重点培养对象进行运动生物力学、基因检测、伤病预防等精细化分析。让更多年轻运动员能像苏炳添当年那样,享受“冠军模型”指导;我们需要增加他们国际高水平对抗的机会。借助亚锦赛、钻石联赛、国际邀请赛等平台,尽快让陆伟一、曾克理等有潜力者更多“走出去”。大赛拼杀远比闭门修炼更能加快成长;我们需要完善运动员长期生涯管理。从引导大龄选手延长运动寿命,到加强退役转型保障,力争让运动员有更多选择,避免因伤、因年龄而过早退役……

向苏炳添致敬,也为下一代鼓与呼

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跑出9秒83,让世界真正见证了“中国速度”不仅存在于乒乓、跳水,也可以出现在男子百米这样极具关注度的赛道上。如今,他的一句“真跑不动了”,既是自我极限的坦然承认,也折射出一代飞人的“退场优雅”。

然而,“跑不动”的苏炳添,不该只留给我们惋惜与怀念,更要让我们认识到:中国短跑要再度掀起“破十”浪潮,离不开新老交替、离不开更全面的后备体系建设。正如他自己所言:“每一个青少年都有无限可能,要敢付出、敢拼搏、敢闯荡。”

原标题:《写在苏炳添“跑不动”之后:谁来接力中国短跑“破十时代”?》

栏目主编:陈华 题图来源:新华社
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姚勤毅

相关文章:

4-0!王楚钦澳门世界杯开门红04-15

中国机遇·海南|国际学者:海南自贸港将成为区域旅游、贸易和金融枢纽04-15

阿里巴巴否认竞购星巴克中国股权04-15

外交部:对在涉藏问题上表现恶劣的美方人员对等采取签证限制措施04-15

写在苏炳添“跑不动”之后:谁来接力中国短跑“破十时代”?04-14

(体育)高尔夫——美国大师赛:北爱尔兰选手麦克罗伊夺冠04-14

海关总署:严格依法实施各项对美反制措施04-14

“办好自己的事”筑牢中国反制霸凌的底气04-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