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文化观察丨从“打卡”到“入戏”:当旅游遇上传统文化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8 10:45:00    

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 题:从“打卡”到“入戏”:当旅游遇上传统文化

新华网记者 沈冰洁 贺书琛 宋瑞

穿上传统服饰在历史文化街区拍照“打卡”、在街边成为经典话剧里的一位“群演”……

这是近年来,许多人选择的旅游新方式,也是各地挖掘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,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的生动实践。在这场游客与地方文旅的“双向奔赴”中,旅游的定义正在被加入更多社会发展的新注脚。

游客们在内蒙古自治区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内拍摄写真。呼和浩特市玉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

旅拍打卡,解锁文化旅游新方式

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,首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8748.2万人次,环比增长34.3%,同比增长9.7%。其中,内蒙古自治区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299.22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18.61亿元。

据途牛发布的《2025清明出游消费盘点》显示,“名山胜景+文化寻踪”是清明出游的热门主题之一。美团旅行数据显示,贵州、云南、河北、内蒙古、陕西成为2025年清明假期县域文旅增速Top5省份。不少人奔着随时计划、随时打卡的盼头来到内蒙古,亲民的物价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让旅途性价比拉满。

走进内蒙古各地历史文化街区,青砖红墙前尽是身着传统服饰的娇姿倩影。在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,身着传统服饰的游客脚踩石板路,从古装剧的街景中穿梭而过,恍惚间仿佛置身于重叠的历史时空。

游客身着国风服饰在包头金街文曲巷灯笼墙前打卡拍照。受访者供图

游客林燕燕和朋友举着手机,以霓虹灯映照下的古城墙为背景拍照。她说:“这里古老的城墙和时髦的商街相映成趣,拍照打卡很‘出片’。”

和林燕燕一样,在历史文化街区,换上传统服饰,化上精致仿古妆容,来一组美美的旅拍,是许多年轻人选择的旅游“打卡”新方式。

今年以来,内蒙古旅拍十分火爆,这一文旅新业态为不少老街区注入新活力。“适逢节假日订单都爆满。”在当地经营摄影店的宝鹰说道,“多的时候一天有上百名顾客。”

游客身着国风服饰在包头金街百商广场石梯口打卡拍照。受访者供图

位于包头市的包头金街结合当地特色,推出具有国风主题的场景布置,涌现一批经营汉服租赁、国风手工艺品商店及摄影工作室。数据显示,中国旅拍企业注册量超过2500家。2024年,2500多万人次的消费需求,撑起了中国旅拍近400亿元的新赛道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满洲里市政协副主席杜明燕分析,社交媒体的盛行,使旅拍成了文化消费热点。“打卡”也需要文化味儿,身着传统服饰拍照为人们进入历史空间、感受特色文化氛围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,也为人们带来差异化的审美体验。

沉浸式演出,在深度游中“入戏”

在天津,金街商圈大铜钱广场正在“沉浸式”演出经典话剧《日出》片段。

只见人群中央走出一位着灰色长衫、拎着皮箱的俊秀青年。他站在原地张望了片刻,俯身询问一旁的陌生人:“请问,您听说过陈白露小姐吗?”“您知道她在哪吗?”……

一阵爵士乐响起,热闹的舞会开场。黄包车夫、油头商人、花花公子、管家等角色陆续登台,演员与观众不过几米距离,独属于老天津的气息扑面而来。在这场演出中,每一位游客都成了演出中的一份子,深度“入戏”。

2月1日,演员在天津地标金街商圈大铜钱广场表演经典话剧《日出》片段。新华社发

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冯先生说,他小时候看过《日出》电视剧,剧中人走进现实,颇有一种穿越之感,“这种形式很新颖,让外地游客对天津的历史文化产生更多了解。”

金街管委会主任龚泓如介绍,“城市剧场”的火热,对金街商圈来说意义非凡。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感受津派历史风情,同时也为商业街区带来蓬勃人气和消费活力。

“随着游客需求内容多样化,餐饮、旅游、零售、商圈、夜经济、文娱、数字化消费需求持续释放,特色、多元、体验型服务消费业态不断涌现。”内蒙古师范大学杨蕴丽教授分析,近年来消费场景不断创新,文化属性凸显,文化消费成为新风尚。

无论是持续火热的“旅拍”,还是各类在公园、商场、景区、街道上演的沉浸式演出……游客都在以别出心裁的方式深度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传统文化体验重新定义“旅游”

在小红书平台上,“文化旅游”这一话题的浏览量超5000万次、超16万次讨论。文化参与、非遗体验等成为热门。一些热衷于深度体验文化游的博主们也在分享自己的体会。

小红书用户“长歌”写道:“传统文化体验游不仅是一种旅游方式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,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文化净土。”

“深度游不像是在度假,而更像是在这里生活。在累积的日常中感受文化的细微差异,以及对于一个城市从陌生到熟悉这种舒适区得以扩展的体验,是我从旅途中获取能量的根源。”网友“安”如是说。

2024年7月17日,参观者在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处窑炉旁一起创作、讨论。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

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认为,从热爱到参与,传统文化体验式旅行反映了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、蜻蜓点水式的浅层次文化认知,而是追求深度感受、深度体验、仪式感和情感价值的复合型消费需求。

旅游为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提供了重要载体,日渐高涨的文化深度游也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提供了“土壤”。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,2023年-2024年,全国共活化利用300多片历史文化街区、1800多个历史建筑,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、相得益彰。

正如知名学者冯骥才所说:“‘深度旅游’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旅游。它依靠文化,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开掘、展示和弘扬。如果我们大力开展‘深度旅游’,想想看上下数千年,纵横几万里,地域不同,文化相并,将会有多么灿烂多姿的文化被开采和表现出来。古老中国将出现多么瑰丽的文化景观!” (参与采写:王坤朔)

相关文章:

流量变“留量”需练好内功04-08

新华网文化观察丨从“打卡”到“入戏”:当旅游遇上传统文化04-08

列车上的老年大学开学啦!山东“游学养”银发旅游专列开行04-08

江南华南等地多降雨 西北地区等地多大风天气04-08

央媒报道清明假期太原持续“博物馆热”04-07

共赴春日之约!9图速览清明假期出行“热”力十足04-07

南阳影像丨踏青赏花 民俗韵动04-07

直播失物招领显成效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吴家峪门票站再升级服务获赞04-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