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近日,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(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)刘辉、徐畅团队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《英国医学杂志》(The BMJ,IF=93.6)刊发关于循证医学“证据污染”治理新策略的重磅研究成果,并受邀发表同期述评文章,实现国际顶刊两连发的耀眼成绩。
在循证医学框架下,随机对照试验(RCT)的循证医学证据位于证据等级体系的最高层级,是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指南的权威依据。然而,当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、实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的情况下,会引发研究数据偏倚或失真而成为“问题试验”,进而影响循证医学证据可靠性,降低临床诊疗指南的可信度,最终可能触发严重的医疗不良事件。当前,这一问题尚未受到足够关注。
为了揭示这种连锁效应,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,研究团队于2023年正式启动VITALITY Study系列研究,围绕“证据产生—证据整合—证据转化—临床反馈—证据更新—循证决策”这一主线,构建循证医学证据生态体系。

问题研究对临床证据的影响
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两项核心产权技术: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、交叉分层剂量效应模型。两项技术分别用于解决证据污染的精准定位追踪问题、问题试验引起的证据污染严重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数学建模问题。
团队通过追踪847项包含“问题试验”的循证医学研究、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,并对其进行逐一复现,发现在剔除“问题试验”后,高达20.6%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“问题结论”,且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了级联影响。

证医学证据污染链
基于以上发现,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“证据污染”循证概念,并明确了证据污染机制,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“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”。进一步定量评估发现,“问题试验”通过循证医学证据链将“污染”放大9倍。
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,针对这些临床证据污染问题,研究团队提出了4项对应解决方案,获得了《英国医学杂志》期刊编委会以及统计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。如临床实践时,需时刻警惕临床指南中问题试验对诊疗推荐意见的不当影响,临床医生应有意识地溯源临床指南中的随机对照试验,评估证据来源的可靠性。同时,研究团队强调,可以通过开发人工智能工具,对“污染源”(问题研究)进行智能过滤,实现全链路污染防控。

临床研究数量与污染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
现阶段,团队正牵头筹建亚太证据分析、整合、转化联盟(APN-EAST),联合国际多名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教授,构建非盈利、全球化循证医学学术协作网络,系统研究循证医学证据污染的综合治理策略;通过整合全球顶尖科研力量,构建标准化的证据应用指南体系,积极推动中国解决方案的全球实践。
相关文章:
首次提出“证据污染”循证医学概念!申城科研团队重磅成果登国际顶刊04-28
创业“大礼包”来了,深圳龙岗这里最高可获18个月免租04-27
超越霉霉!90后华裔女孩成全球最年轻白手起家女性亿万富豪04-25
2025“走读丝路·行阅中亚”跨国图书出版交流活动在西安启动04-24
国际贵金属期货普遍收跌,COMEX黄金期货跌0.97%04-23
“工龄”30年,就服舒淇04-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