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四月的上海,国家会展中心“四叶草”穹顶下,一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对话正在火热进行。展馆内,近1000家企业亮相,一批品牌首次参展,超过100款新车型首发,日均观众超10万人次。
这是一个开放市场的嘉年华。国际巨头发布的新车备受关注,中国“新势力”车企的新品更受瞩目;国际企业宣布了一项项对华投资,上汽等本土企业发布新版海外战略……
热闹的上海车展仅仅是全球局势紧张、贸易摩擦加剧下,上海持续深化改革、扩大开放的一个缩影。
202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: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深度链接全球的国际大都市,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力。
一年多来,上海始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,着力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,全方位大力度推进首创性改革、引领性开放,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。
上海也越来越认识到,外部形势越是复杂,改革开放就越是重要。面向“十五五”,改革开放不仅是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的策略,更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关键所在。

在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除了各大车企展示的最新车型外,智能驾驶、智慧座舱、车载AI系统等汽车科技也成为重点展示的内容。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
是动力,更是优势
在国际货运公司和船公司眼中,人们熟悉的世界地图,一直在悄然变化——
越来越多的航线与上海相连,越来越多的班轮驶向上海。上海港2024年吞吐量达到创纪录的5150.6万标准箱,连续15年世界第一。
这显示出上海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地位。空港亦是如此。去年底,美国联邦快递宣布,将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快件和货运中心升级为洲际转运中心,以满足旺盛的物流需求。
人员往来同样热闹,2024年,上海接待入境游客670.59万人次,同比增长84%,今年这一火爆场景还在延续。
上海因港而兴,因开放而盛,因改革而强。纵观上海的城市发展史,改革开放始终是一条清晰的主线。哪怕近年来,保护主义、单边主义如同阵阵寒流,冲击着数十年来支撑全球繁荣的自由贸易体系,让外向型城市的上海倍感压力。但上海的应对依然是:以更大力度的改革、更高水平的开放应对挑战、开创新局。
从深层逻辑看,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,是全球竞争法则。全球顶级城市之间的比拼从未停歇,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发展一日千里。唯有通过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,通过开放集聚全球创新要素,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,否则就会在全球价值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的竞争中落后。这种根植于心危机感与使命感,恰是上海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。

2024年12月22日,一只红色集装箱从AGV上被稳稳抓起,精准吊装搬运到远洋班轮的甲板上,宣告2024年上海港第5000万标准箱(TEU)装卸成功完成。
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上海,对上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,“改革开放”都是重中之重。在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,总书记对上海提出殷切希望: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、彰显“四个自信”的实践范例,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、中国精神、中国道路。
改革开放是动力,也是上海的优势。正是依靠改革和开放这两大引擎,上海一马当先,城市经济规模率先进入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新阶段。
人们看到,面对寒流,外资对上海的投入非但没有减少,反而呈现出“加码”态势。
在文旅领域,全球规模最大的乐高乐园今夏将在金山开业,华纳兄弟今春签约在沪打造“哈利波特制片厂之旅”。
地产方面,香港太古集团、嘉里集团最近两年在沪投资达到数百亿元之巨。
生物医药产业方面,全球排名前十的药企几乎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,并对上海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开展大量并购。
汽车产业方面,特斯拉多次加大在沪投资,本月丰田宣布在上海金山设立新能源汽车公司,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……
法国佛瑞亚集团首席执行官马启元道出外企心里话:“我们一直在寻找未来的增长地在哪里。答案,还是中国。而上海,是心脏所在。”
这些行动,都是对中国市场潜力、上海开放格局和营商环境改革的无声投票。

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舞狮迎客。解放日报 蒋迪雯 摄
能相遇,更能收获
“上海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城市,它是东方和西方能够相遇、并且能实现共同成果的地方。”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,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如此描述上海。去年,淡马锡在华投资740亿新元,约合4100亿元人民币,其中很大比例投向上海。
各种要素流向上海,固然源于中国市场的吸引力,更在于上海的开放,或者说上海对高水平开放制度体系的构建。
新时代的开放,早已不是简单地打开市场,而是转向更深层次的规则、规制、管理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。
“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和制度体系”,总书记对上海寄望深切。
规则对接,是制度型开放的核心,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初衷。10多年来,3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,从自贸区复制推广到全国。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开放的高地,着力构建“五自由、一便利”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,已形成70个全国首创性制度创新案例。
对此,国际学者这样评价:“上海的探索,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中国能否更深层次、更可持续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。”
新时代的开放,需要世界级的平台来承载。
在上海的西面,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背靠长三角市场腹地,依托世界级的交通枢纽,旨在促进大交通、大会展、大商务、大科创融合,帮助更多企业“走出去”“引进来”。坐落在这片土地上的“四叶草”,每年金秋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,成为国际采购、投资促进、人文交流、开放合作的大平台。第七届进博会实现按年计超800亿美元的意向成交金额,创历届新高。
在上海的东面,又一个全国首创——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新标杆——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正拔地而起。作为一种全新特殊类型区域,东方枢纽将在综合保税区、海关监管区和口岸限定区域管理制度基础上,叠加特定封闭区域人员跨境流动便利化政策,打造商务人士高效便捷往来的“会客厅”和“办公室”,让更多的相遇在上海发生,让更多成果落地上海。
这些重大开放平台是制度集成、政策叠加、功能创新的高地。它们相互策应,共同构成了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发展的有力抓手。
无怪乎,有这样一种看法:上海之于中国的作用,不仅仅是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,更是一个能与国际高标准经贸体系对接、并参与规则制定的“超级接口”,一个可以持续产生制度创新的“超级实验室”。

2024年7月5日,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,“具身智能本体”跳舞机器人,吸引观众前来参观。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
要追赶,更要超越
时代发展滚滚向前,改革大潮奔涌不息。
浦东开发开放35年来,先后诞生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、第一个出口加工区、第一个保税区、第一个自贸试验区……2021年,浦东被赋予新的重任,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。
历史一再证明,每一次上海发展能级的跃升,都与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息息相关。
2024年7月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。当月,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召开,通过《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,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决定》,明确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书、时间表、施工图。
上海深知,所有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,所有激发城市活力的探索,最终都落脚到“改革”二字上。

临港新片区城市地标“荣耀之环”主体施工已完成,这个坐落在临湖4栋46米高的商业大楼上直径达153米的巨型圆环,如同一架巨型金色飞碟悬浮在临港滴水湖金融湾上空。 解放日报 孟雨涵 摄
深化改革,才能探出新路。
浦东引领区瞄准首创性改革、引领性开放和开拓性创新举措,在国家部委支持下,出台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,在金融、医疗等领域开展压力测试。对标CPTPP、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“敢为天下先”,落实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“80条”,更好为国家试制度、测压力、探新路。
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亮点不断。比如,为降低“包邮区”物流成本,上海与三省制定了37项行动举措基础上,今年将进一步打通区域物流堵点卡点、实现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促进运输方式多式协同。
深化改革,才能提升体验。
在上海,开饭店事项最快7个工作日可办好;瑞幸咖啡半个多月拿到180多家门店的排水许可证;申城两家企业重组后,在沪58家分支机构1天内完成变更登记……类似的“上海速度”,正成为一种常态。
常态的背后,是制度改革和创新。上海近年来探索推出“一网通办”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。41个市级“一件事”,平均减环节72%、减时间58%、减材料77%、减跑动83%,从“能办”到“好办”“快办”,乃至“免申即享”。2024年以来,新增78项法人“免申即享”事项,服务量超160万次。这个月,3000多家企业的账户直接收到市经信委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,让企业感受到“实实在在的被支持和被信任”。
深化改革,才能激发动能。
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紧盯做强主业目标,增强核心功能。一年来,成功推进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、上海建科与上咨集团等四组企业战略性重组,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和国资基金联动等改革。
上海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,不久前上海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“26条”,聚焦融资难融资贵、被拖欠账款、涉企检查多等民企关注的褃节问题,针对性地提出举措。
从优化营商环境1.0版方案,到今年的8.0版行动方案,上海实施千余项改革举措。以企业关心的涉企检查为例,上海规范涉企行政检查,规范行政裁量权,推进跨部门综合监管改革……近日,全国首份“无事不扰”清单在沪落地,减负事项超过400个。这些努力,换来了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。
深化改革,需要法治保障。
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去年新增4部浦东新区法规、10部管理措施,聚焦商事、金融、开放等重点领域。至此,上海已制定22部浦东新区法规、2部地方法规浦东专章、31部管理措施,以法治破解改革难题,并为国家层面立法积累了经验。
除此之外,更广义的改革,还触及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……
改革只有进行时。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倒逼更深层次的改革,以更深层次的改革支撑更高水平的开放,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“自我超越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上海:“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。”今年,上海正精心推进“十五五”规划编制工作,进一步把总书记为上海描绘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地转化为“施工图”“实景画”。
“上海的发展经验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了重要借鉴。上海一直是我们的灵感来源和榜样。”很多城市的管理者,都与巴西圣保罗市市长努内斯有类似感受。
在全球坐标系中,上海要追赶,更要引领。这座城市主动学习、吸收、对接国际经验和规则,更参与塑造未来城市的发展范式。从“与世界接轨”,到与世界共舞,进而为世界领舞,上海必将不断创造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。
原标题:《“答案还是中国,心脏就在上海!”靠这几招,上海令全球资本“用脚投票”》
题图来源:上观题图
来源:作者:解放日报 孟群舒
相关文章:
“答案还是中国,心脏就在上海!”靠这几招,上海令全球资本“用脚投票”04-30
李铁案二审将宣判04-29
大连大樱桃荣获特等奖!04-29
斯诺克世锦赛 | 丁俊晖止步16强 斯佳辉将战奥沙利文04-29
“从跟跑到领跑”彰显科技创新强劲实力04-29
首次提出“证据污染”循证医学概念!申城科研团队重磅成果登国际顶刊04-28
“读城”之光闪耀!江苏“读城”行动开启04-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