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“商丘非遗”

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07 15:13:00    

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实习生 王可欣

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特殊方法,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,尤其是石刻文字。其过程是将有伸缩性的纸覆盖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,如龟甲兽骨、铜器、石刻等,再用墨或色将其打拓出来,便于长期保存和远途传播。4月2日下午,记者来到位于商丘市长江路的听雨轩,聆听第七代传承人毛晓宝讲述毛氏传拓技艺。

“这是我最新要做的名为‘戬谷’的碑刻,按照我们毛氏传拓技艺大致分为4步。首先是读碑,即通读碑刻内容,观察上面的图案和文字形状与大小,做到对碑文及碑上破损之处胸中有数。其次是清碑,很多碑刻有污损,所以要将其清理干净,还原碑文原貌。然后再上纸传拓,取合适大小宣纸覆盖碑文,浸湿或喷水使纸与碑文完全贴合,待宣纸七、八成干时用带墨的拓包在纸上扑打,直至形成黑白分明、字口清晰的拓片,做到墨色均匀、墨不透纸、拓片完整。最后把纸顺着一个角用力均匀地揭取下来,一个完整的拓片就完成了。”毛晓宝说。

据悉,毛氏传拓技艺在拓印的过程中,不用任何的胶,直接用清水上纸,还要做到纸不透墨,这样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最原碑刻。在上纸过程中用棕刷刷上去,让纸张和碑刻零距离紧密贴合,直至全部的文字、图案显现出来,并且用小木锤敲打封边,以免脱落导致拓印效果不好。

毛氏传拓技艺始于清代毛文清,后传毛克念,两代均为半耕半读的布衣文人,且对金石学有一定研究,后再传至天祖毛训武和高祖毛友珍。清光绪年间,两人与状元曹鸿勋有了交集,对金石学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,其传拓技艺也随之提高。毛晓宝作为第七代传承人,自幼随曾祖父毛作连学习传拓后,为提高自身技艺,赴洛阳、西安、上海等地学习不同流派的技法,取各家之长,并结合自身技艺,最终形成了“因碑用纸,因纸施艺”的技艺特点,2021年被授予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
“如果说原碑刻是一级文物,那么拓片就是二级文物。原碑刻上面的资料由于固定在碑刻上面,如果要进行保存或者拿来研究,会非常困难和不方便,更加不易于远程传播,所以拓印的意义之一就是最真实的还原碑刻上面的文字,保存资料,方便传播。其次书法临摹本上用的也是最原始的拓片,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书法艺术的传播,而且通过拓印这种方式保存下来的资料,能够最真实的还原各个时期的历史,是历史最好的佐证,让历史有迹可循。”毛晓宝说。

据了解,毛晓宝受家庭熏陶的影响,始终对传拓具有敬畏和热爱之心,现收藏历代碑帖拓片3300余幅(册)、汉晋古砖1100余块等。还有包括迄今所知的第一个有关商丘应天府的实物资料——北宋“应天府铁权”、唐《颜真卿八关斋会报德记》清代拓本、吕坤《呻吟语》、侯方域《壮悔堂文集》等有关商丘地方文化实物资料800余件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3D技术和高清摄像机的出现能让一些文物资料保存下来,但有很多东西只能用拓片反映出来,因为拓片是黑与白的反差,颜色对比明显更易显示出最清晰的文字,碑刻上面哪怕有一根头发丝,拓片都能表现出来,这是中国最古老的1:1复制金石器物表面纹饰文字的一种技法。

谈到下一步的发展和计划时,毛晓宝表示,作为土生土长的商丘人,有义务将商丘历代碑刻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并且拓印,以县、区为单位进行调查,从而为后人提供完整且连贯的实物资料。此外,他还会做两个大型展览,弘扬商丘的文化,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商丘的历史,同时也提升对拓印的认知,加强对传拓技艺的保护与传承。

相关文章:

探访“商丘非遗”04-07

三亚举办庆祝“三月三”黎锦苗绣竞赛 百人同台尽显非遗之美04-01

广州新增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快来看看都有谁03-17

什么是通雕01-23

新易贷要多久01-18

地税迁址需要多久01-17

零零花申请多久01-17

分期乐上门审核要多久01-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