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基层治理中,如何精准把握居民需求,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?丰台区方庄街道芳星园一区社区走出了一条新路:以“问题发声人”为支点,撬动“接诉即办”向“未诉先办”的跃升,形成促进问题解决的民生治理新模式。

有了“前哨站” 问题找上门
芳星园一区社区书记李娟行走在小区里,不时有居民和她打招呼。
“书记,咱们11号楼边上那块绿地啥也不长,今年能不能改造一下?”一位居民拦下李娟,直奔主题。“已经有‘问题发声人’找我们了。社区商量了,今年用党群服务经费改造它,等再过几天就动工了!”李娟回复得胸有成竹。
李娟说的“问题发声人”,可能是楼门长,也可能是一位热心的居民,他们活跃在社区的各个角落,犹如社区治理的“前哨站”,时刻关注着社区的动态,敏锐捕捉居民生活中的痛点、难点,把自己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向社区反映。
“我们社区是个老旧小区,有2600多居民,面积大不说,还被东方医院分为南北两个区。想‘未诉先办’,光靠社区工作者的力量,远远不够。”李娟坦诚地说,老旧小区虽然问题多,但社区里的居民长期生活在这里,对社区的归属感很强,也能够更快地发现生活中的问题。最终,他们决定组建一支居民志愿者队伍,让“问题”找上居委会。
20多位发声人积极“挑刺儿”
“以前,就想着怎么给大家搭把手,自从当上‘问题发声人’,走哪儿都带着‘挑刺儿’的眼光。咱们把这‘刺儿’都挑出来,社区不就没‘刺儿’了吗?”家住11号楼的刘长是楼长,也是第一批“问题发声人”之一。
走马上任后,这些“问题发声人”从以前遇到问题发牢骚转变为遇到问题找人办,行动力“杠杠的”。比如,11号楼与12号楼之间的水泥地坑洼破损,跟搓衣板儿似的,有人还在这儿绊倒过。路东雨箅子那里太高,一下雨,水都存在西边的垃圾桶周边。“没当‘问题发声人’前,看到积水我也就发发牢骚,再找几块砖头垫上,让人能踩着过去扔垃圾;当上‘问题发声人’咱就得发声,我拍了照片,反馈给了社区。”刘长说,社区很给力,当天就到现场查看,利用党群经费请来了施工队伍,不仅铺设了水泥路,还重新找平,让雨水能顺畅地流向雨箅子。
目前,像刘长这样的“问题发声人”,在芳星园一区社区已经有20多位了。他们热衷于给社区“挑刺儿”,成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重要桥梁,让社区能够精准、及时地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和遇到的困难。
双向奔赴让社区更美好
在李娟的办公桌上,有一个本子,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“问题发声人”反映的问题,大到天井、绿地的改造,小到一堆垃圾的清扫,每一项都是“问题发声人”的郑重托付。
“‘六连体平台天井’的问题,多亏了‘问题发声人’,不然这个隐患我们很难发现。”李娟指着笔记本上的一行字说。原来,芳星园一区8号楼到13号楼围成了一个圈,中间通过一个平台连接,形成“六连体”。这个平台在边角处有天井,天井下方就是出单元门的斜坡。一到下雨天,这里就特别滑。“问题发声人”反映这一问题后,社区立即行动,给天井加了一层透明的盖子,还留出通风空间,彻底解决了问题。
4号楼东侧的废弃绿地变身微花园、9号楼前的围栏快速更换、西门斑驳的围墙焕然一新……“问题发声人”王幼芬给记者细数着社区里的变化,一位位“问题发声人”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合力。她说,“我们提出问题,社区接招儿,是双向的奔赴。用我们的力量让问题‘未诉先办’,也让社区变得更美好!”
来源:北京晚报
记者:孙颖
相关文章:
邻里周刊 | 居民“挑刺儿”社区接招04-14
从“心”互动 青春共成长 成都市锦江区2025年度首场“社区龙门阵”拉开序幕04-14
人大代表进社区,“分”出绿色新时尚04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