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位B站UP主在洛河边吟诵《洛神赋》的视频“刷屏”,播放量突破210万次;在抖音“语文课本回忆杀”话题下,网友们用方言、rap甚至手语重新诠释经典课文,总互动量超过5亿次。
近几年,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——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”,意外地在互联网上焕发新生。一场由“Z世代”引领的课文“朗读热”,正悄然重塑当代中国人的阅读方式与文化体验。
传统的“有感情朗读”突破语文课堂的边界,在各短视频平台上被重新诠释。一条初中生朗读《背影》的视频中,当他声音微颤地诵读“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,穿着黑布大马褂,深青布棉袍,蹒跚地走到铁道边,慢慢探身下去”时,评论区满是对父爱的集体共鸣,点赞达数百万次。这种“声”临其境,正是朗读热的独特魅力所在。借助声音的魔力,朗读让文字“活”了起来。

“Z世代”重新定义了“朗读”,用数字语言重述了文化传统。快手“全民朗读”直播间,每晚8点都有上万网友同时朗读同一篇文章,弹幕里显现的不仅是即时解读,更是跨越代际的文化认同。
“共读共声”的场景,打破了传统阅读的私密属性,将文本体验转化为公共性的文化仪式——就像成都家庭的“亲子朗读计划”,3年来,累计有上万个家庭完成“每日共读15分钟”挑战。参与者王女士记录下儿子的变化:从最初被动跟读,到主动要求朗读《少年中国说》,甚至在学校发起“课间朗读角”。声音成为串联家庭代际、校园社群的文化纽带。

朗读热的深层价值,在于为高速信息时代提供了一种稀缺的“深度文化体验”。当碎片化阅读导致意义消解,当恶意营销短视频削弱认知,声音的线性流动迫使人们回归文本的原初节奏。
这场热潮绝非偶然,它既是信息时代文化表达的自然演进,也是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在当代的全新演绎。当文字被赋予声音的温度,当经典遇上互联网的加持,全新的全民阅读生态正在形成,并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鲜活动能。
每个声音都会被听见,每段文字都焕发光彩。当朗读从热潮沉淀为常态,更多人以声为“媒”与经典对话,文字将在新时代的声浪中焕发蓬勃的生命力。
(来源:学习强国)
相关文章:
全市率先!观山湖区推出“视频办”医保服务 跑出惠民“加速度”04-25
今日辟谣(2025年4月24日)04-24
2025“走读丝路·行阅中亚”跨国图书出版交流活动在西安启动04-24
百场阅读活动点亮西咸苏陕联建共绘书香画卷04-23
四川省隆昌市多方面简介04-23